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我們到底在瘋什麼:我所認識的MODS

Mods,玩偉士牌的人多多少少都聽過這個字,也多多少少能說出一些關於這個文化的故事。但到底如何定義這個文化,這樣的文化在數十年後地球的另一端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OK,你想了解Mods你會先拜一下孤狗大神還是為基百科那一類,這你可以自己參閱一下:
維基百科上對於Mods的解釋
沒錯,看了等於沒有看,因為這些你早就已經都知道了。


mods的特徵(1):
速克達,然後用很多燈、牌、雕飾、後照鏡誇張的妝點。



Mods的特徵(2):
很合身的西裝,精緻昂貴。褲子九分長。








Mods的特徵(3):
穿著寬大的美軍parka











Mods的特徵(4):
當時流行的搖滾音樂。圖為著名mods樂團Small Faces。








你會說,這些你都知道了。好。
言歸正傳

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結束時有一波嬰兒潮(baby boom),這波嬰兒潮到六零年代成長為十幾到二十幾歲的青少年。同時,戰後二十年間,英國當地的生活也回到正常步調。
六零年代的英國年輕人跟打仗時只求溫飽的時代不同,年輕人在工作之餘,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外,也多了一些錢和時間可以找尋樂趣。

想像一下,你二十出頭,有點小零用錢,你打算怎麼搞?
沒錯,買一台摩托車,把自己打扮一番,跟三五好友騎車出遊,晚上到夜店聽音樂喝酒... ...
年輕人的想法,無論60年代的英國、80年代的日本還是21世紀的台灣,都是一樣的。
比比誰的穿著帥、誰的機車屌,還有年輕人都會搞的小團體和小團體間的競爭。


 台灣的誇張改裝競戰。
日本爆走族的標準改裝:超高的整流罩和超長的後靠背。













看到這邊你忽然懂了嗎?
你是否曾經指著貼滿LED燈條的塑膠速克達說「好台」?
你是否曾經嘲笑叔叔伯伯以前把喇叭裝在機車上放著小虎隊?
你是否嘲笑過在光陽KTR上貼kawasaki標誌的人?
你是否嘲笑過在野狼傳奇上貼BMW標誌的人?
你是否覺得日本暴走族很愚蠢作一些毫無意義的改裝?

這些無謂的的機車改裝和群體活動,都是年輕人表現自我慾望的投射結果。
你把日本的暴走族丟到60年代的英國,他們就會變成mods;你把mods丟到80年代的日本,他們就會變成暴走族。
所以說穿了,Mods根本沒什麼,別以為Mods有多麼不可一世的文化深度。
簡單講,就是年輕人穿得很逼機,把速克達改裝上一堆無用的東西,加上莫名其妙跟流浪漢一樣的軍大衣。
那麼,我是在追求什麼呢?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文化,mods屬於60~70年代,照理講是應該已經死掉的文化。雖然深度不深,但由於它影響的層面很廣(音樂、穿著,甚至分支出來的文化),所以沒有被遺忘。
1979的電影「Quadrophenia(四重人格)」的上映,描述了mods的故事,替Mods的文化做了一個紀錄片式的教材。也讓接下來玩的人有所依循。

然而,雖然mods文化有許多元素,但最容易也最明顯分辨mods的就是他們的速克達。時至今日,接觸到mods文化的我們大多是先接觸偉士牌,再開始認識mods。
那mods對現代人來說到底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要出風頭幹嘛我們不去改塑膠車就好?
還是我們幹嘛不隨便在車上裝幾顆卡車霧燈卡車喇叭就算數了?
因為除了對VESPA的熱愛外,考究裝在mods車上的配件是重點中的重點。
該裝什麼?該怎麼裝?配件怎麼配?有什麼講究?
考究這些對於玩mods的人十分重要,也是樂趣的來源。
剛開始玩mods的朋友,往往會捨值求量,裝上一些太現代的燈或者踏粗糙的復刻配件,這些冤枉路大家都走過,我希望接下來能多介紹一些MODS的老配件,僅我貧乏的能力讓朋友們有個概念,也希望大家繞過這些冤枉路,別像我以前一樣搞出台老不老、新不新的四不像。

現代Mods中,scooter絕對是文化的最佳載具,因為發展至今無論是音樂還是穿著,mods在現代都已經沒有太強烈的辨識度了,唯有花枝招展scooter最為搶眼。所以作為現代mods,如果對於scooter一無所知,那對mods文化就很難表現了。

然而,我就算騎著GS裝著一堆老配件穿著paul smith,我永遠不會變成60年代的英國人,我還是一個21世紀的台灣人。我認為唯有認清這一點,玩mods才會玩得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