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偉士一百問(一)二行程機油大哉問!怎麼加?加什麼?加多少?

VESPA的老車越來越多受歡迎,但很多關於偉士牌的相關知識和問題被一再提出或討論(就是月經文啦),所以興起紀錄一下這些問題的想法,接下來可能會整理一系列問題分篇討論。這些都是這些年來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車友們。我在每個題目盡量都深入淺出的討論,希望每個車友都能慢慢看完,必有所得。

我們所鍾愛的車,都是機械,雖然我們對它的愛以及它衍生出的文化,是很浪漫甚至形而上的事情,但車子本身是機械,是應該能夠被科學的討論的。除了聽說和傳說,我們能更理性的思考這些浪漫的交通工具。

你們真的沒辦法想像,每一篇你花五分鐘十分鐘就看完的文章,是我看了多少國內外資料跟書,加上一些小小經驗才整理出來。我如果花了兩千分鐘,能讓兩百個車友每個人省三十分鐘查資料,那就是值得了。

2行程偉士牌機油要加哪一種?比例到底要混幾%?

機油,這算是Vespa各社團最常出現的月經文之一,雖然大家已經從古早的傳說到現在越走越一致,但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傳說,第一篇我們就先來談機油。

我將會從二行程是什麼說起,介紹機油的作用,機油規範的歷史和二行程的機油規範,講到機油成份和使用的分類。讓大家認識完機油後,再來說明機油的選用和混合的比例。看完這一篇,你永遠不需要再問別人:請問機油怎麼加。

二行程引擎

還是先科普一下所謂二行程是什麼。「行程」指的就是活塞在上死點(top dead center就是TDC)與下死點(bottom dead center就是BDC)移動一次的過程。而引擎運轉要做的四件事情是「進氣、壓縮、爆炸、排氣」,在活塞的兩個行程中完成這四件事的叫做二行程引擎,而四次活塞行程做完進氣壓縮爆炸排氣的就叫四行程引擎。而TDC到BDC在回到TDC即活塞運動往復一次就是曲軸轉一圈,所以二行程曲軸轉一圈就做完工作了,四行程要轉兩圈才完成。

二行程引擎

四行程引擎


關於二行程與四行程引擎的引擎特性,諸如二行程動力較大、四行程比較環保等議題不是我想討論的,我想說的是機油的部分。

關於機油

機油最大的功能,就是幫助引擎機件潤滑,但為了要讓潤滑性好,就要考慮到流動性、不起泡、油膜抗剪力、抗衰退性(抗氧化)等等。因應這些特性,機油就有了各種規格及檢驗標準,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由美國石油協會(API)和美國實驗及材料協會ASTM共同制定的機油等級標準(即早期的SJ、後來的SL/SM到2010年啟用的SN)、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黏度係數(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W-30之類的「番號」)。然而這些標準,本來是針對四行程汽車及機車共同使用的。直到2000年左右日本汽車JASO (Japanese Automobiles Standards Organization)制定專為機車設計的規範MA/MB之後,才有專屬於機車用的機油。而這些所謂為機車所設計的規範,實則是當時的二輪GP賽事因應環保禁止離合器片使用石綿,然而機車的濕式離合器是浸在機油裡,等級高一點的機油中的「鉬」會讓離合器打滑,所以就制定了這些標準添加劑,來規範這些不會使離合器打滑的機車專用油。對,以上我們說的都是四行程機油,那二行程機油呢?


二行程機油

在二行程的引擎中,機油最重要的任務還是潤滑,但與四行程機油只在區軸箱裡不同,二行程的機油是混和在汽油中隨著化油器或噴油嘴進到引擎中潤滑,隨著燃料一起燃燒最後從排氣管排出,所以不用考慮機油衰退,但因為要進入引擎燃燒,所以要注意的事情就不一樣了:好不好燒,以及燒不燒得乾淨。
講到這裡,前陣子有人問的「二行程能不能用四行程機油」的問題就很清楚了,沒有特別被設計用來燒掉的四行程機油,在二行程引擎中的潤滑性姑且不提,光是燒不掉就足以讓引擎嚴重nogo甚至積碳嚴重,所以這是非常不建議的。

在二行程機油的標準規範中,美國石油協會API在上世紀八零年代(對,三四十年前)也制定了TA/TB/TC三種規範;美國實驗及材料協會ASTM也有TSC-1到3三種等級規範,但隨著時間推移,市面上所有隨便最廉價的機油也能輕易達到API最高TC的規範,API的規範明顯不夠用了,JASO也就因應二行程機油制定了一套規範,名為JASO M345。

JASO M345

M345的規範詳情大家可以參看JASO官網JASO對於M345的規範。我歸納一下,M345分為四個子項目來測試:
1.M340 Lubricity test(潤滑性)
2.M341 Detergency test(清潔力)
3.M342 Smoke test(排煙)
4.M343 Exhaust System Blocking Test(排氣阻塞,也就是我們說的積碳)
縱使二行程引擎市場已經慢慢萎縮,M345的規範在2018年還有更新,甚至在寫這篇文章的月初(2022五月)JASO才剛剛更新了最新的這個M345的測試名單及結果,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機油有沒有在名單上。
在M345中分為FA、FB、FC、FD四種:FA為超越API最高標準TC;FB是在所有表現都要超越FA級。FC的潤滑性和性能表現跟FB一樣即可,但排氣和積碳要比FB更好;而FD指要求清潔力要比FC好。有沒有發現一件重要的事:FC和FD對於性能表現已經沒有超越FB的要求,而是針對排氣還有引擎系統的潔淨要求,就是只要更環保更沒有積碳。所以可以推斷如果不論積碳和環保,那不管是FB、FC還是FD,性能上沒有什麼差別。m345算是現行唯一的二行程機油規範,所以算是有參考價值(環保方面)。但以我自己來說,雖然二行程車還很多台,但早已不是主要交通工具,只是玩居甚至賽場上比賽的車,車子騎乘里程都很少,所以環保跟積碳都不是我很在意的事情,對我來說機油在M345中被評為哪一個等級我就不是很在意了。
為什麼在M345的規範中沒有對機油性能有更進一步的測試,其一應該是因為市場已經沒有再針對二行程引擎有高性能開發,再者是行能好的二行程機油可能無法兼顧環保,這不符主流意識。二行程引擎除了機車外,更多的是用在二行程發電機及船外機。但事實上,包含我在內,還是有很多二行程使用者需要盡量好的機油性能,而很多等級高的機油,就根本沒送JASO檢驗,因為驗了可能也不會過,或是得不到很好的成績,所以常看到的Motul 800及Kart或AGIP KART這些性能機油,根本沒在jaso 2t 名單裡。

名單裡沒有800和KART

但是不是只要標榜性能的油就沒在m345名單裡呢?這可不一定,以前賽場上常被用的嘉實多TTS就榜上有名,甚至力豹仕Racing還是FD等級的呢!

嘉實多TTS是FC級

力豹仕Racing是FD級

而有名的中油白瓶,也是JASO M345的最高FD等級呢!
FD等級的CPC中油白瓶

好,說那麼多M345,這個世界上最具公信力的二行程機油規範,或許能選出環保的油,但卻沒辦法為我選出最潤滑的油,最好拉轉速的油;也肯定沒辦法為你選出最省油的機油、最不會縮缸的機油或煙最少的油。這麼有公信力的規範尚且無法為你推薦機油,或許你也可以不要盡信前輩們的推薦,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一定一樣。

二行程機油基礎油成份分類:

跟四行程一油一樣,機油就是油商在基礎油加上添加劑而成,而基礎油又分礦物油、合成油、半合成油。礦物油就是石油提煉沒有經過精煉,油膜比較弱。合成油是經過精煉基礎油,分為五類,有些是簡單精煉,有些是加氫解裂,有些是經過石蠟聚合法,最廣為人知的酯類機油也是合成油。還有一種機油的基礎油是合成油加上礦物油,就被稱作半合成。基礎油的分類比較複雜,涉及的化學知識也比較深,這邊就不深談。原則上礦物油的分子結構容易被破壞,在比較極端的環境跟其他油種比油膜會首先被破壞,合成油有分很多種,特性各有不同,但潤滑度比礦物油好很多,半合成油則是折衷的選擇。
標示上半合成油會寫Synthetic technology、Semi-Synthetic、Synthetic Based等等,意思是含有合成油成分,但特別依一提,合成油的比例並沒有規範要多少以上才能算半合成,所以這要看各廠家自己的配方(或者良心)。
全合成油則會標示:100% Synthetic、Fully Synthetic等等,他如果是全合成一定會寫在瓶子上怕你看不到,反之如果什麼都沒寫,完全沒出現synthetic這個字,那很有可能就是礦物油了。
機油的成分很複雜,但基礎油的分類可以輕易辨識,現在合成油也不貴,原則上至少選大品牌半合成以上的就不會在成份上有所擔心了。
Motul的800和kart上面都有寫100% Synthetic,是全合成油

這瓶Total 2T scooter瓶上就標明Base De Synthese(法文所以拼音不一樣) ,所以它是半合成油



二行程機油使用方式的分類:預混油及噴合油

選定基礎油之外,使用方式也很重要。剛剛提過,二行程的機油是要跟汽油混和一起燃燒,混和方式有兩種:預混合自混。所謂預混就是汽油加入油箱時,就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機油;自混或所謂的自動噴合,就是機油透過機油泵在給汽油的同時隨汽油進到汽缸內。
使用上自動噴合是比較理想的,首先是加油不必混油,再來混合的比例固定,只需要在機油箱沒機油時添加機油,所以自混系統被發明之後,二行程機車大多採用自動噴合系統。
然而有三個原因,讓玩老車的很多人,還是選用比較麻煩的預混方式:
第一,太老的車都沒有自混系統,以台灣VESPA而言只有PE和T5有自混系統(美規則很早就有),所以大家都是自混。
第二,自混系統故障,比如機油泵壞掉,或是像台灣偉士牌自混PE/T5的機油箱管子極易破損,早期很多自混PE機油流光了都不知道而縮缸,所以就流傳著「自混PE很容易壞」的都市傳說,所以很多自混也都自我閹割從「自動混合」變成「自己混合」。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性能機油大多比較濃稠,無法透過噴合系統有效混和機油,而改裝車都需要比較好的機油,所以看早期DIO或NSR改裝車都一定會改成預混就是這個原因。下面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出密度差很多。噴合油可以拿來預混,但高黏度的預混專用油就不能拿來噴合使用了。


以三瓶同品牌的2T機油做比較,可以看見黏度差很多


在機油瓶身標示上,預混會標示pre-mix或mix only等;噴合油會寫injetcor或oil injection之類的,如果都寫或都不寫,那一般就是都可以用。



Motul 710上面標示Pre-mix/oil injection,所以預混自混都可以用




Maxima Scooter2T是標明injector or premix,也是都能用

Maxima Formula k2就是寫premix only,這就不能用在自混囉!

還有一點是預混油,或是用比較好機油要注意的是:這些premix only其實都是希望你用多少混多少,一些高級機油甚至直接建議混玩的汽油要早點用完,所以很少騎的車,就別混個整桶放三隔月半年了,汽油放的久都有可能會變質堵塞油嘴,更何況是超黏的預混油。

機油的選用

你肯定有聽過「某某油很神」、「某某油很順」等等推薦的話,每個人面對機油都有自己一套哲學。就像車是機械一樣,機油的化學成分合表現是可以被輕易量化的,但人的需求跟感受卻很抽象,所以當你在聽取別人的用油經驗時,你可能要先判斷你聽到的這一串話是「具象的用油體驗」還是「抽象的感覺渲染」。
間單來說,煙多煙少是肉眼可見,拉轉快慢也是能夠輕易感覺,但如果像是「活塞比較卡」、「汽油省很多」、「馬力比較大」、「極速變快了」等等,就比較像是過度詮釋了。
機油就是用來潤滑引擎的東西,因為成分不同保護性有高有低,特性也有所不同,但他沒有魔法,沒辦法讓不會跑的車變快,也沒辦法讓混和比調不好的車不縮缸。車子會不會跑、會不會壞,最基本的原因還是在車,不會在機油,所以任何太神奇的表現用在機油上,可能都要一個保留的態度來看。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的人引擎全原廠,有的人改缸改曲軸改電盤改蛇簧筏,這兩者的轉速域完全不同,前者可能最高才五千轉,後者可能八九千轉,需要的油膜強度自然不同。
每個人的騎乘習慣也不同,有的人順順騎、轉速一高馬上換檔;有的人檔檔都要催到沒東西才進檔,這兩種人需要的拉轉速度也不一樣。
大家都說motul 800、Agip kart好用,拉轉快保護強;說到最一般的油大家都想到中油白瓶。如果一台出門都慢慢騎且不拉轉的鴨母,加Agip kart除了積碳以外,我想不到要幹嘛;反之,如果車都大改了,加中油白瓶,即便不討論潤滑油膜強度,你都花大錢改車了,總是想讓拉轉更順暢嘛,那用好一點的機油就很自然了!所以機油的選用不用盲目跟風,也不要妄自菲薄,看看自己引擎的改裝程度,衡量自己的用車習慣,從各大品牌中找一支合成油來用,基本就不會錯了。 

講完客觀的,我說一下我個人想法:我是這樣簡單的邏輯,機油潤滑好機件較不易磨損,這不是一時半刻的感受,而且可能要拆缸才知道,拉轉快慢就是機油會不會讓汽油變得難燒,好燒就拉轉快,潤滑性好又好燒,那就是好機油。至於環保的事情... ...要環保我就去騎單車了,二行程就是偶爾騎的玩具,要偶爾騎騎二行程還要討論環保,這麼矯情我做不來。我的比賽車,我跨上去能夠全油門的地方我絕對不轉一半,小直線如果進三檔半秒就要退回二檔,那這一段我就二檔ㄍ一ㄥ到底,這樣追求極限的騎乘,我當然需要最信賴的機油,拉轉快之外,人家go kart兩萬轉都沒在怕了,我還不到一萬轉,加kart用油當然很放心。而我的rally 200或T5,小換個缸換個管氣道也沒挖,只能算原廠車,加motul 800之類的別說表現怎麼樣,光想著莫名積碳我就覺得何必呢,所以用個Total hi-perf 2t就舒舒服服了。如果有一天車壞了,那就是車的問題,或是我人的問題,不會是機油的問題。看車選油,不迷信,但也不鐵齒。

機油的比例

好了,來到機油問題的大魔王:機油到底要套套幾%?關於機油的混合比例,這絕對是有標準答案的:每台車都有它原始的使用手冊(說明書),裡面會規範或教導車子的使用方式,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機油混合比例。既然原廠就有規範,那就請不要無故發明一些奇奇怪怪的機油比例。
而且,有一點我要特別強調:我們在玩的都算是老車,這些老車在上個世紀60~80年代時,根本沒有API TA/TB/TC的規範,JASO更是不存在,只有SAE的單級黏度而已。而我們現在的機油,即便你買最最最普通的中油白瓶,它都是遠遠超越API TC等級的,更何況有很多人用全合成機油,機油用的比以前好很多,根本沒有任何理由機油比例要超過原廠指定的量。

讓我們來看看VESPA原廠的機油比例,我都有用紅色邊框圈出來,點圖都會放大各位能夠仔細看:

VL就是我們俗稱的叩頭仔,2000公里以前馴車加7%機油,之後是5%


GS150馴車8%,之後6%

GS160和180SS引擎是同一架構,馴車前後都是加5%機油



寬車台的VB1原廠建議5~5.5%機油

俗稱59鴨的VBA以及super(VBC)原廠都建議混合2%機油


Sprint原廠規範2%機油

Rally200無論馴車前後都是2%機油


Primavera、P125乃至P200全部都是2%機油

從上面羅列的使用手冊中我們可以看到:VL也就是俗稱的扣頭仔是5%;GS150是6%;GS160和180SS是5%;寬車台的VB1是5%,而在VBA也就是俗稱的59鴨之後,所有的Vespa機油混合比例都是2%。也就是說,除了那些骨灰級的車種,後面所有的車都是2%,這就是原廠給的建議,除非有推翻他的理由,否則照著做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同場加映藍美達的機油比例:
LD原廠建議5%,一代建議4%


蘭美達三代是混2%機油

可以看到藍美達車主手冊上一代建議4%,但三代以後都是建議2%而已。蘭美達我涉略不深,但一樣的道理,我認為在煉油技術和零件公差大幅度進步的現在,應該沒有理由要用比五十年前更多的機油量才對。

當然,上面vespa還是lambretta所有的原廠手冊都是這是在引擎原廠的狀況之下給的建議,或許有人會說:引擎經過改裝,所以要多混一點機油。這點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引擎經過改裝後,轉速域跟原廠不一樣,也可能因為引擎特性所以會維持在高轉,所以需要更多更好的潤滑。然而該思考的是:這「潤滑的需求」應該是機油的「質」還是機油的「量」呢?難道一瓶200元的機油,加三倍的量,就能達到600元機油的潤滑效果嗎?
所以如果經過改裝,機油需要從2%調整到2.5%或許有點道理,但如果要加更多機油,那是否應該思考,這多加的機油,是否有實際幫助,或許它潤滑的不是你的引擎,而是你的心。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平常加多少多少、長途加多少多少」的說法這跟上一題一樣,長途騎乘時,長時間維持較高轉速,沒有像市區停下來讓轉速降下來也引擎溫度降下來,所以引擎可能會更需要強的油膜和潤滑,所以有人選擇加多一點機油。而這「一點」到底多大點?是否機油加越多,就能不斷的將活塞活塞環耐熱的極限不斷往上提升呢?一台會縮缸的車子,就算多加2%機油,也不一定能夠安全下莊。
我自己有時騎長途,我也會選擇多加0.5%,這0.5%就像是買保險一樣:我已經多加了,至少如果縮缸了,絕對不會是機油加太少,如此而已。我敢說除了積碳,我沒有因為多加機油多得到些什麼,不管是馬力還是耐用度。

2022年,我們的愛車生產已經過了四十到六十年,這幾十年間,機油的科技已經進步很多,而我們現在重新整理或改裝的車,使用的零件也可以選擇更好的品質甚至更好的設計,零件公差變小,甚至軸承、活塞、活塞環和曲軸等等都比當年精良,只要材料選用和良好的施工品質,經過正確的調教,即便經過大幅度改裝,也不需要大幅變動機油比例。

延伸閱讀

車友綠羊之前也有針對機油有過討論,很有參考價值,車友可以前往綠羊的部落格看文章。

後記
其實二行程排氣很臭,原因就是機油燃燒,但很多人偶然聞到路邊飄過一陣那應該不好聞的排氣味道,卻會會心一笑,因為那種二行程的味道,裡面有我們的興趣愛好,記憶,甚我們至青春。我記得二十年前台灣BP還有賣二行程機油,bp不論綠瓶還是紫瓶,都加了很多香料,車騎過去整條路都是香的,但隨著bp二行程機油停產,那個味道也只留在年輕歲月。我們現在能夠玩這麼老的車,實在很幸福,如果能夠更理性的看待這些感性的小傢伙,相信在騎車玩車的路上,可以更純粹的享受跟它相處的過程。

下一篇,我將針對[vespa引擎歪一邊所以騎車也歪一邊]這個久遠的傳說進行解密,讓我們從基礎物理來認識我們的vespa。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Vespa的真正性能車:T5

之前寫過三篇有關台灣PX的介紹,其中有提到PX發展出的分支T5,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外國和胎灣的T5,有關PX 的介紹請移駕下列文章:

第一篇介紹了台灣PX的點火方式、排氣量及車型名稱:
P series:台灣PX聖經(1)

第二篇介紹台灣PX的各型各代外觀特點和生產廠商及民間俗稱外號:
P series:台灣PX聖經(2)

台灣PX的特殊引擎、電發、自混及公司/社外車台的判別方法請看這篇:
P series:台灣PX聖經(3)

在PX生產之後,鐵除少量進口的COSA,T5可以說是在台灣最終的打檔vespa。相對於PX來說,T5的造型也許乍看之下不這麼討喜,但它的外觀設計的確反映了上世紀八零年代方正的設計語彙與線條思維

在台灣的T5跟國外有所不同,也有人常把T5跟所謂「大馬力」混淆。到底T5是什麼?我會用以下條目探討:

一、正宗piaggio的T5
1、車型特點
2、外觀特點
2、歷史地位
3、產品分期

二、台灣的T5
1、引擎
2、外型


一、正宗piaggio的T5

1、車型特點

1985年,piaggio推出全新的車款,是搭載名為「T5」,排氣量125cc引擎的車子。因為這顆引擎汽缸有五個進氣口(5 Transfer ports),所以被命名為T5。國內偉士牌「大馬力」引擎雖然同為五孔進氣,排氣管接口也是兩支螺絲固定,但國內的排氣量為150,所謂的「五孔」長的也完全不一樣(關於台灣大馬力引擎可參看文章開頭的連結第二篇)。這棵T5引擎雖然只有125cc,但因為進氣道全新設計,加上比原廠PX200化油器SI24/24E性能還好的Dell'Orto SI24/24G,讓T5引擎的性能超越PX150直追PX200。

左邊為piaggio正宗T5 125汽缸,右邊為台灣偉士伯跟工研院開發的「大馬力」150汽缸,可以看見雖然同為五孔,但氣道大小跟形狀完全不同,台灣大馬力也許性能不錯但真正的T5更強

右邊是T5專用的Dell'Orto SI24/24G化油器,左邊是PX200也就是台灣P180D及rally200用的Dell'Orto SI24/24E。外觀上24/24G比24/24E要來的短,所以用的空濾是不能通用的。24/24G的性能較好的原因並非化油器本體比較短,讓進氣更有效率外,據說內部的氣道設計做出類似文氏管效應也是原因之一。許多偉士牌老車車主選用24/24G做改裝化油器。

T5這顆引擎配備一顆缸徑Ø55mm行程52mm的汽缸,這顆性能強勁的汽缸實際排量僅有123.5還不到125,再再證實了在二行程引擎的世界裡,主宰引擎性能的關鍵往往不在排氣量,而是進排氣效率。
仔細觀察上面貼出的T5汽缸會發現顏色不太一樣,因為T5的汽缸是鋁製缸,原來這顆汽缸的工藝大有來頭:
相信大家都有鋁質量比鐵輕的概念,但過去氣缸為什麼都用鐵製呢?因為鋁質較軟,同質不適合做高速磨擦(
Friction pair,中文叫摩擦副),所以過去工業上都用鋁缸打鐵缸套做為引擎輕量化的折衷方案。然而保時捷在1973年的911 RS 2.7上使用了一種先進的方法,就是將溶於鎳的矽碳化物(一種比鋼還硬的陶瓷)電鍍在鋁缸缸壁上,而這層電鍍厚度竟然只有10條(0.1mm),這樣缸壁就能比鐵缸還硬而且又跟鋁缸一樣輕。更重要的是,因為裡面有矽,有利於高速磨擦,所以氣缸能有更好的性能表現,所以911 RS才能以氣冷之姿幹掉其他水冷性能車。當然這做法也有致命缺點,就是電鍍塗層怕「硫」,曾有BMW五系列的M60引擎使用這樣設計,加上當地(當然包括台灣)汽油油質不佳,就造成塗層損害而漏氣的狀況。
這樣的塗裝技術,被稱作Nikasil (Nickel Silicon Carbide) ,也是後來所謂「陶瓷汽缸」的始祖。而我們正在介紹的T5氣缸,使用的正是這種Nikasil的技術。你能想像現值超過新台幣一千三百萬的1973保時捷911RS的引擎技術在1985年被運用在一台VESPA上嗎?足見這顆引擎有多厲害!

2、外觀特點

T5有一顆很厲害的引擎後,piaggio也幫T5設計了全新外觀。1985年的設計審美,早就遠離60's太空時代的圓潤,又尚未進入九零末的流線,所以方正帶稜角的語彙就是當年的流行前線。

1985年的設計最前線,Mercedes有190E;藍寶堅尼有Countach;保時捷有944;Honda有CRX。在那個年代稜稜角角、方方正正就是設計真理,現今看來還是很時髦並且具有時代標識度。

所以基於PX的車台改造,在PX車台屁股部分和上一塊版件,讓原本帶有弧度的屁股略顯方正,T5專用的坐墊後方一個直線與車台後方連成一個直線,充分顯現了八零年代剛硬的美感。車子前視角看過去,方正大燈的上面有一方型小風鏡,下面是比PX滑順的喇叭鼻,接著是明顯比PX小而富運動感的土除,這個土除和喇叭鼻也成為PX拿來改裝的熱門項目。整體外觀乍看之下略顯不習慣,但她的確忠實訴說了那個年代的美好,充滿線條的設計表情,也勾勒出她與眾不同的性能取向。
首次使用塑膠龍頭上下蓋,中間包覆了鐵製的車把手,車把的固定方式也一改VESPA傳統用一支螺絲逼緊龍頭的方式,而是像現代速克達班以珠碗鎖緊龍頭。龍頭上裝置的碼表,除了燈系指示燈,電子時鐘和轉速表也成為標配,轉速表又因地區不同而有指針表和液晶表兩種表現方式。
視線隨著儀表向下,置物箱跟PX相同,在置物箱的上方新增一個塑料的置物盤。國內常被裝在PE上放檳榔和香菸的盒子,原來是來自原裝T5的貼心設計呀!而置物盒上的貼紙字樣,則訴說了一個不凡的故事:「pole position」

原裝T5碼表的轉速有兩種呈現方式

圈內就是出廠就有的pole position字標


3、歷史定位

T5肯定是世界上跟F1有過最多連結的機車。故事要從一位叫做昂貝朵·阿涅利 Umberto Agnelli的義大利名人說起,他的爺爺喬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在1899年時創立了Fiat飛雅特集團。昂貝朵做為飛雅特最大股東的家族嫡系,雖然沒有長期掌握經營權,但在他2004年過世時,富士比的富豪排行榜他名列68名,財富可見一斑。昂貝朵在25歲時(1959年)跟Piaggio集團的繼承人唐娜( Donna Antonella Bechi Piaggio)結婚,這兩大集團聯姻就彷彿現今偶像劇般。而在1969年,飛雅特集團買下一半的法拉利股份,至此,Vespa跟Ferrari,竟成了遠房親戚。此前法拉利已經多次獲得F1總冠軍,法拉利車隊上開始有飛雅特的logo,Piaggio vespa也成為法拉利車隊的贊助商,會出現在場邊以及車手的身上。被法拉利創始人Enzo Ferrari視為兒子的車手Gilles Villeneuve及同為法拉利的車手Didier Pironi,這兩個優秀車手身上都有Piaggio vespa的logo。他們兩人可以說是摯友,但在他們之間在F1賽車史上有一段悲傷的故事,我認為很適合拍成電影,情節應該不輸決戰終點線,有興趣的可以搜尋看看。

法拉利車手Gilles Villeneuve ,手臂上有VESPA臂章


法拉利車手Didier Pironi,右胸前也有VESPA布章

1984年起,Piaggio進一步贊助F1賽事。在賽車運動中,排位賽成績第一或的選手能在正賽中第一個發車,這就被稱作桿位(pole position),這是整場比賽的最佳優勢,而piaggio贊助的項目,就是頒發所謂的桿位獎品給每一場取得桿位的選手,而獎品就是一台嶄新的Vespa。這樣的置入行銷如果是現在實行,那應該是天價。電影《決戰終點線》是賽車迷不可錯過的大螢幕作品之一,電影中Niki Lauda在現實中Brabham的隊友Nelson Piquet在1984當年竟拿下九次桿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也意味著他拿了九次Vespa提供的pole position獎項:九台新車。

1984年Nelson Piquet拿下的F1九次桿位


而這樣的成就。也讓Vespa找Nelson Piquet出了一系列冠名的Vespa改裝晶精品,這些精品除了F1迷之外,現在在VESPA玩家中也算是夢幻逸品,因為這些印有F1車手簽名的原廠改裝精品,可以算是空前絕後了。

Nelson Piquet獲得的pole position獎品之一:一台PK

印有Nelson Piquet簽名的椅墊、PX頭罩及輪蓋。別懷疑這些都是原廠改裝品。

這是台北車友賴的PX交通車,上面就裝著造型特殊的夢幻逸品Nelson Piquet簽名椅。

Piaggio Vespa這樣的贊助讓piaggio在隔年推出的順勢直接冠以pole position的名字,這台車就是本篇的主題:Vepsa T5 125。


廣告上也直接在車名後冠pole position字樣。其中nuova是義大利文全新之意。


永遠的車神Ayrton Senna,洗拿是一個不論看不看賽車的人都該知道的名字,他是巴西的天才F1車手,在McLaren中拿了三次世界冠軍,在看到1993年的威廉士車隊開發主動式懸吊及評估其他因素後,1994年洗拿從麥拉倫轉到威廉士車隊,但1994年主動式懸吊竟遭到賽會禁用,所以他當年就沒有很好的成績。1994年5月1日在義大利聖馬利諾站跟當時的後起之秀舒馬克苦戰中意外喪生,造成全世界車迷永遠的痛。而過幾天後,一台白色的VESPA送到洗拿的家,因為,在前幾天的4月30號,洗拿才拿到了他此生最後一個桿位,而這台VESPA是他在一生在賽車場上最後的獎項。


永遠的車神洗拿獲得了很多的Vespa的pole position獎,甚至已經塞滿他的車庫

至此,我們了解到T5在那個年代,有著最流行的外觀,先進的動力表現,以及F1每場都會出現的超高曝光度加持,成就了這台車永遠無法替代的歷史地位。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任何一台Vespa,跟賽車這麼近,跟F1這麼近,跟世界冠軍這麼近。

4、國外T5產品分期

1985-1992年T5 Mark 1:就是我們剛剛一路介紹的T5,有著T5 125引擎及T5車台。
1992-1999年T5 Classic:T5 125的引擎,但換成PX的外觀、PX的車台販售的車款。
1999年T5 Millennium:在T5停產前夕,Vespa生產了400台有碟煞的T5 Classic,並在面板上貼有Millennium銘牌,置物箱上也有400分之幾的限量編號。
T5 Millennium的銘牌及限量編號



二、台灣的T5

台灣的T5於國外T5上市的隔年,也就是1986年上市,但台灣的T5搭載的並不是T5 125引擎。國外T5指的是引擎,因為T5引擎PX外觀的被叫做T5 Classic,台灣搭載PX引擎T5外觀的卻叫T5,這是完全不同的邏輯。簡言之,台灣的T5就是有T5外觀的PX150E,但除了一般引擎外,也有同為五孔進氣的大馬力引擎。

1987年的T5型錄圖片來源:老機車.老報導.老廣告



1、引擎
台灣的T5前期裝載的是PX150E的引擎,自混電發都可以選,從1992年偉士伯與工研院共同研發的大馬力引擎後,T5也也搭載大馬力引擎,與PX150E引擎的T5並行於市場。大馬力T5都是自動噴合機油的引擎,電發則可以選配。所以,過去部分車有T5就是大馬力的觀念是不對的,在台灣,T5只是一個車型外觀。
雖然如此,但大馬力為1992年初登場,不難想像當時研發人員有參考T5 125的五孔進氣合排氣管設計來設計大馬力,所以如果要說在台灣,大馬力是性能版的vespa,我想大家都是沒有意見的。


2、外型
台灣T5外觀基本與國外相同,方燈小風鏡,用板件讓屁股線條成為直線連著椅墊下斜一氣呵成,運動感小土除和鼻子也都一模一樣。
台灣T5碼表取消了轉速表跟時鐘,功能上跟PE一樣,大大型的錶面讓時速判讀更容易。
T5取消傳統vespa腳踏條的設計,改為三片踏墊;前西裝面板下方有下導流設計,連接到車台中段與腳踏側邊連接收尾。置物箱上方塑料置物盤也跟國外T5一樣,但就沒有pole position的字標囉!


台灣T5的外觀與國外相同


下導流的後方與腳踏墊側邊結合相互固定。

台灣的T5碼表不像國外有轉速表及時鐘

置物箱上的置物盤少了國外pole position的字牌,但同樣實用,P系列可流用

台灣的T5數量底一般PX150E少,所以車台全都是原廠的,不用擔心買到副廠車台的狀況。另外文前有提到,T5其實是用PX車台去改款的,所以T5的車台只要把屁股後方板件解焊,就是一個PE車台了。不過雖然非常簡單,但我其實沒有鼓勵車友們拿T5去改成一般P,因為T5把方屁股拆掉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但要把一台P變成T5卻很困難。

看照片裡藍色框框中的版件接縫,很明顯的是由P車台加上去的,只有拆掉這塊就變成一台P了


T5因為後方有鈑件微微加長,所以椅墊跟一般PX並不通用,但台灣早期社外椅墊都把T5寫成「TS」,可能是擔心侵權問題,但問題是「T5」二字根本沒有被註冊啊!TS也每每成為大家開T5玩笑的材料。

配合T5後方線條的尾燈,還有謎一般的「TS」座墊🤣🤣🤣



T5最常拿來被一般P留用的,就是運動性的土除和喇叭鼻,這兩樣東西都是不用修改直上的。下導流則可以肩擔修改流用。喜歡運動感的P車友也可以參考看看。

短鼻子小圖除


台灣的T5龍頭上下蓋也是ABS塑膠製品,內部龍頭有分前後期兩種:前期的T5跟國外相同,是以珠碗逼緊;後期改回傳統一根螺絲側向鎖緊。這兩種方式其實無所謂好壞,有些人說用珠碗鎖的容易鬆或容易壞,但現在一般速克達不也都是這樣固定嗎?其實只是一種習慣。要從車子外觀區分這兩種龍頭座,最容易的方式就是看龍頭下蓋脖子上有沒有開螺絲孔,孔內如果有鎖龍頭的大螺絲就是後期的。

下方是T5原本的龍頭座,上方是改款後的龍頭座。原T5是用珠碗鎖緊,側面有螺絲孔的是新款

1987年的T5型錄圖片來源:老機車.老報導.老廣告




這是1993年電發大馬力T5的出廠證,發票顯示新車當時要六萬出頭,發票上所謂配件就是肚邊和土除的保桿。


T5在台灣絕對是最被低估的偉士牌車種。T5的外觀在過去沒有被玩車的人重視,但其實跟圓燈的PX比較起來,方燈更容易營造運動感,車子只要幾經點綴,T5絕對也能玩出很帥的感覺!


特別感謝:小賴跟小安,因為我用了你們車子的照片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P series:台灣PX聖經(3)

這是台灣PX系列的第三篇也是最後一篇。

第一篇介紹了台灣PX的點火方式、排氣量及車型名稱:

P series:台灣PX聖經(1)

第二篇介紹台灣PX的各型各代外觀特點和生產廠商及民間俗稱外號:

P series:台灣PX聖經(2)

還沒過的車友請移駕去上述網址參考。

今天這一篇算是一系列裡的重頭戲,我會介紹台灣PX的特殊引擎、電發、自混及車台的判別方法。

七、特殊引擎

「大馬力」

除了一般125150180引擎之外,還有同為150排氣量但形式不太一樣,俗稱為大馬力的引擎。

大馬力引擎與一般px150e不同,是台灣偉士伯與工研院合作開發。其最大特點是五孔的氣道,與一般pe的三孔氣道不同。除此之外,汽缸天柱位置及引擎內部潤滑稍有不同。而這個五孔氣道的設計讓進氣效率比一般PX150引擎好,坊間甚至有150能跟180拼博的說法,也就被暱稱為「大馬力」。而這顆被稱為「大馬力」的引擎從1992初登場到1998謝幕都有生產,有被搭載在pe也有被搭載在T5的車台上。因為是偉士伯跟工研院改良的系統,所以是台灣特有款,改良的目的是為了讓進氣效率更好,以達到省油環保的需求。有一說是偉士伯跟工研院機研所合作,目的其實是取得政府對於產業開發的補助。補助我相信很有可能有,但改良出一顆不錯的引擎也是事實。

大馬力的引擎不一定有電發,但都是機油自動混合的,如果沒有自動混合,那就是被前人閹割掉。有關自動混合本篇後面會說。大馬力的空濾盒上蓋有凸出,同樣的蓋子也出現在vespa二行程檔車最終改款的COSA上,所以猜測是流用COSA的上蓋。大馬力因為自混,所以化油器是用自混版的,上蓋跟一般自混PE自混可以互換。

大馬力的空濾外蓋凸出。

國外的t5引擎雖然也是五孔氣道,但跟國內「大馬力」的五孔進氣是不同的,台灣並沒有原生的Piaggio正宗螺旋進氣的t5引擎,而T5除了裝載「大馬力」引擎外,也有一般的pe引擎,這些我留待T5專章再談。

大馬力的五孔汽缸
圖片來源:車友頌ㄟ的部落格 Vespa Sth. Someting [偉士啥玩意!] by omegamma @ Taiwan


「大馬力」引擎從外觀判別,就是汽缸排氣口:一般的偉士牌排氣管是圓形插到汽缸排氣口,而大馬力是兩支螺絲固定。可見下面比較圖。

「大馬力」是早前玩家趨之若鶩的引擎,因為他價格比p180d便宜,卻有著比一般150好的性能表現。但因為產量較少,又與其他vespa都不通用,在vespa車種越來越式微的本世紀初期,就停止生產大馬力的引擎零件,到大概十年前,大馬力的汽缸變成稀有貨,全新汽缸活塞甚至叫價到近萬元,維修的不便一度造成大馬力引擎不如過去受歡迎。

一般vespa的整理維修,會先考慮搪缸,沒辦法搪缸才換汽缸,但因為「大馬力」的數量少,所以沒有廠商為它生產專用活塞,而流用的活塞因為設計不同容易在後續造成問題,所以一般就流傳「大馬力不能搪缸」的說法。其實不是不能搪而是活塞不容易處理。

當時大馬力汽缸有多難處理?有興趣可以看這一篇:vespa 大馬力爭奪戰 @ 台灣 (PX150E PE PX 150 大馬力)

當然坊間過去還是有土炮處理活塞去解決無法搪缸的問題,但畢竟是少數無法成為主流。從十幾年前到前陣子有這麼些年,很有可能是從溢泰阿仁開始,維修大馬力汽缸的方式是換polini改裝汽缸,但我總覺得那與一般pepolini改裝缸意思一樣,某種程度是不是失去了所謂「大馬力」的意義。但好在因應市場,有車友將大馬力汽缸的加大活塞量產,從此大馬力維修也不是大問題了。


左圖為一般PX150E引擎,右圖大馬力引擎的排氣管固定是以兩支螺絲直向固定。

大馬力原廠汽缸罩上的貼紙,提醒車主火星塞規格。


V6」引擎

其實v6並不是vespa更不是p系列,但提到「大馬力」這顆台灣研發的引擎,就不得不帶到性能強勁的V6

其實比雅久V6在販售的時候,羽田早已已和piaggio原廠結束合作,所以說起來v6這台車並不能算vespa,它以比雅久自行研發的進氣系統創造比原vespa良好的性能,然後參考(其實就是抄襲啦!如果是今天piaggio絕對會提告)T5的外觀成為比雅久v6,當時即以性能為訴求打入市場,但畢竟品牌的影響力還是很大,失去piaggio原廠的加持加上台灣偉士伯以「偉士牌」三字深植國人心中暗,v6即便擁有不凡身手,卻無法實際反應在銷量上。

V6的汽缸跟大馬力一樣也是五孔進氣,但將一般vespa將化油器裝在曲軸箱上並以曲軸閥進氣,改成將化油器掛在汽缸上併以舌簧閥進氣,這樣的進氣效率讓性能比傳統vespa進步不少。

坦白說我個人沒有騎過v6引擎的車,但汽缸進氣是現今有些改裝品的設定,而蛇簧閥更是vespa性能改裝幾乎都會選擇的進氣方式。想像一下,台灣在三十幾年前出現的v6vespa改裝較成熟的十年,有這麼十幾二十年,一台原廠的v6就有大家想做也做不到的改裝效果,是不是很厲害!

V6的廣告,新男人主義

V6的廣告,新男人主義

V6的廣告,新男人主義

(V6引擎的實拍圖還在等淡水特派記者的回傳,稍晚會補上)

 

引擎迷思

以下是我個人意見:像是大馬力、V6這些改良型引擎,性能的確比原vespa引擎性能要好,以原廠車來說,他們的表現真的可圈可點。但有時因為這樣的車購得成本比較高或零件比較難取得,那麼追求這些引擎就變得不一定必要了。這些引擎價值在性能表現而非收藏價值,但單就性能來說,現在百家爭鳴的改裝市場,要超過原廠大馬力或原廠V6引擎的表現的改裝品,可以說實在蠻容易的,所以這些引擎對我來說的珍貴,反而是紀錄了台灣機車史的發展軌跡的一步步,真的要車會跑的,有更多表現超群的改裝方式可以選擇,倒不用對這兩顆引擎有著過度的吹捧或追求。

 


八、其他:電發自混與車台判別

一、電發:

PX150E上首次出現電發及自混的選配,電發跟國外規格一樣是以馬達帶動電盤來發動,在車身標牌上會有一小行「elestart」。



這是我的T5大馬力,圈起來的就是啟動馬達,啟動方式是馬達透過電盤風扇上背面的齒輪帶動區軸啟動引擎。
電發風盤的背面帶齒輪,啟動馬達轉動齒輪帶動曲軸來發動引擎。

二、自動混合:
Vespa老車的自動噴合機油是機械式的,由齒輪帶動吸入機油。原裝及美規的自動混合在七零年代就已經廣泛搭載包括sprint v及美規rally200上,而台灣的自混是在1984年的px150e才開始搭載。原裝自混的機油壺上有一透明視窗,會凸出於油杯開關下方,方便查看機油量。台灣自動噴合機油的機油箱樣式則跟vespa原廠不同,沒有機油視窗,整體設計也不同,是自行開發,下方塑膠管用久斷裂,這是通病無一例外,裂開後會造成機油洩漏,進而造成噴合量不足而縮缸。有些機油管由於年久無檢修有裂痕,吸入空氣導致機油量不足而縮缸。因為這兩個原因讓坊間有「自混容易壞」的說法,其實不是自混壞,而是機油箱管壞

自混rally200的機油視窗,原裝PX的議論形式也相同。

機油自動混合的化油器與一般手動混合的不同,但不一樣的地方並無關「性能」,而是自動混合的「功能」,有一機油孔。配合自混化油器,空濾盒也有所不同。大馬力的自混空濾上蓋跟一般PE自混上蓋外觀不同但可以互換使用。

下方是自混化油器,比對上方一般化油器可以看到,紅框內可以看到一根噴合油管,下方即是自混齒輪機構。

除了大馬力一定是自動混合外,自動混合的「自混和電發分別存在於一般PE、大馬力及T5當中,也可能只有一樣而非兩樣都有,在當初購車時就是價格的差別而已,所以用電發或機油自混來判斷車款是不準確的。


可以看到這台車油箱蓋有一個空洞,那本來是自動噴和機油的機油加油處,但也因為機油箱壞掉,自混機構就被長輩廢除了。

二、社外車台?原裝車台?

被稱作「車台」的是vespa的骨架(frame),因為vespa的的設計,骨架跟西裝面板跟外觀是一體的,除了肚子(panels)和土除,其他算是一體成型。

社外車台是什麼?

PE上市後,在只看引擎號碼的台灣VESPA維修市場出現了一種超完美服務:無論你騎的是Sprint還是鴨母,或是PX撞到壞了,車行都能跟零件商叫來一整個完整車台,車台上連前叉跟配線都已經預裝好,客人車子早上牽過去,付了新台幣8,500元後,下午就能牽回一台外觀是最新款PE的車了,當然,引擎還是那顆原本的。這樣的服務,一定程度打擊了偉士伯新車的銷售量,也讓不知道多少台鴨母跟S甚至更稀有的車台灰飛煙滅。按照過去台北阿海師的回憶,在他個人手上丟掉的光鴨母車台起碼50100台。而這些隨叫隨到的車台,就是我們說的社外車台。
而當年車行幫客人換一個全新的社外車台,上面有新的土除新的箱子新的烤漆新的線組開關大燈碼表,除了前叉是零件商找二手替換之外,其他都是新的,客人需要連工帶料付出多是錢呢?以台北市知名經銷商來說,是收新台幣8,500~11,000元,車行成本為三千多元。現在看來,無論是這個服務的內容或是金額,看起來都很不可思議。換車台這樣服務,一直持續到et8上市的1998年還有出現,隨著PE跟T5停產,換車台才消失在市場上。
而社外車台的出現,有一說是因為偉士伯增加產量卻不及擴張產線,把一些重要機件如車台的生產都外包給下游廠商,這就讓外面廠商掌握了製造車台的技術。對於這樣的說法其實我有點懷疑,因為即便沒有授權或外包,只要有利可圖,汽機車零配件市場本來就很多非原廠的「市面零件」。

社外PE車台明顯比較輕,固定肚子拉桿因為公差大很容易彈開,所以會看到老一輩的師父在某些椅墊螺絲裝U型的鐵片勾住兩邊肚子拉桿。按照車友們(包括我自己)的騎乘經驗,社外車台騎起來鋼性似乎比較差,簡單講就是散散的,據說是因為焊點工藝較差的緣故。但社外車台也不是沒好處,因為車台較輕所以天生輕量化,我自己的比賽車就是前車主用社外車台加強焊點打造,加上我做的車身強化,即便是在賽道上極限操駕,剛性都比原廠車台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是我的比賽車,車身經過強化後,在激烈操駕下剛性更勝原廠車台。
相信我,只有在賽道上的操駕方式跟一般道路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但剛性雖然可以補強,非原廠的事實卻無法改變。

判別台灣P系列的社外和公司車台的方法

  1. 要認定公司車台的容易的方式就是阻風門(Q鈕)拉桿與油杯開關旋鈕在一直線上與地面垂直,直列於坐墊下方車台接縫處。而社外車台的阻風門拉桿跟油杯開關呈左右直線與地面平行,各處於車台接縫的兩側。這是最容易判別的方法。
  2. 公司車台於備胎架上會有繼電器的預留支架,不管電發與否,只要公司車台必定會有此支架。
右邊社外車台阻風門拉桿跟油杯開關呈左右直線與地面平行與左邊呈現垂直明顯不同

原廠車台在備胎架上會友繼電器的預留座,如圖中紅框內。

但以下狀況是例外的判斷方式:

  1. 1984p系列的自動噴合上市,包含PX150EP180D都有自動混合的版本,而在1984的自動混合版本的風門跟油杯的排列也是左走橫向排列,但這是貨真價實的公司貨,但隔年就改回正常的直向排列了。
  2. 在第一批「大馬力」上市時,台灣偉士牌取消了油杯開關,可能因為油錶就能顯示油量,但這樣的改變馬上就被改回來,一說因為這個設計讓修車是師傅在倒車時油杯沒辦法關,汽油往往流滿地。而這個沒有油杯開關開孔的設計,除了短暫出現在PE大馬力上,也出現在T5大馬力上過。而這樣的車台通常都是配上自動噴合機油的車。
  3. 後期的大馬力車台又有另一個狀況,就是油杯開關一樣置中在接縫處,風門拉桿卻偏向引擎邊,也就是看上去風門拉桿在油杯開關的左上方。這樣斜置的設計也是台灣原廠車台。有一些後期台灣偉士伯公司賣出的公司車台也是這一批。
  4. 後期大馬力在前箱內有一個除了主鎖頭之外的龍頭暗鎖,只要手套箱內有龍頭暗鎖皆為原廠車台。

所以,用座椅下阻風門拉桿和油杯開關位置判斷:成一直線為原廠,成一橫線為副廠,只有阻風門或斜置的也是原廠。副廠車台因為更換快速便宜,所以數量很龐大,建議大家烤漆整理之前記得確定是不是原廠車台,如果不是就買一個原廠車台再來整理吧。

這是一台1995年的大馬力,請注意風們拉桿從中間移到偏引擎邊。但雖然不是直向排列,卻也非橫向排列,相對位置是斜的。圖片來源:旋轉拍賣


車台上的六角桃鋼印

有車友會以車台是否有六角桃鋼印做為判別原廠車台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不一定準確。六角桃鋼印會位於車台引擎側,肚子前方的側面,約為變速線上方。約在1988後的PE公司車台有此鋼印,此鋼印是台灣偉士伯發明,外國車台沒有這個做法。但在1988前的公司車台沒有鋼印,同時依照修車師傅表示也有看過有鋼印的社外車台。所以上述已有許多方法可以判斷車台是否公司,所以建議不用以有鋼印與否判斷公司社外,以免誤判。另外閒談:台灣的監理制度早期是不用登記車身號碼的,所以台產車台照說沒有車身號碼,但我之前的P180D前車主換過跟台灣偉士伯買的全新車台,車台上有六角桃標,所以為台製車台無誤,但卻有車台號碼,所以猜測當時台灣偉士伯應該有生產車台出口,這也是一件趣事。

所謂六角桃鋼印就是車台引擎邊的這個LOGO
圖片來源:露天拍賣

至此,我寫了三篇文章介紹台灣PX,雖然寫了接近萬字、拍了很多照片及蒐集很多圖片資訊,希望對於後續想玩PX的車友有幫助。後續有關偉士牌的文章還正在進行中,敬請期待。

特別感謝台北溢泰車業阿仁師、台北亞原工坊小凡師。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讓我知道,謝謝。

延伸閱讀:

P series:台灣PX聖經(1)

P series:台灣PX聖經(2)

P series(一)--vespa new line VESPA P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