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P series(一)--vespa new line

VESPA  P series



















所有vespa的車系中,P系列從1977年生產到現在還在繼續(雖然在2007年有一度喊卡,所以2008~2011是沒有生產的),全世界總產量超過三百萬輛。


同時,P系列也是最多人做為入門車的車種,而如果要改裝大車,P系列也是最多人的選擇。
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得到阿伯們騎的偉士牌,大概也只剩下P系列比較見的到。

然而,一般聽到P我們腦子馬上有一個影子出現,但是在細看到PX、PE、PS、P150X、PX150E、P200X....這麼多P來P去擦來擦去,其中究竟有何分別?P series的歷史又是如何呢?
下面針對VESPA原廠車型介紹,請大家先忘記台灣偉士伯生產的P,更把比雅久和百吉發忘記,這些放到後面講。
先看一下P在1977到1990生產了哪些型號







分類

雖然P系列產品線這麼多,官方卻沒有明確的分成幾代幾代的,造成後續的我們頭看得有點暈。不過也許當初piaggio也想不到一個車種可以生產三十幾年都沒有改變主架構吧(笑)。
下面是引用英國人的分期,把PX分成mk1、mk2和Disc,這樣大致切下去就比較可以了解箇中差異了。再提醒一次,目前介紹的不包括台灣偉士伯自己製造的車種喔,這些等到下篇談。

PX mk1

MK1於生產期間是1977~1983,有80、100、125、150、200等五種排氣量。
這期間生產的P有幾個特點:
  1. 前箱比較小、前箱鈑金較薄,線條比後期稍圓一些
  2. 電門鎖在龍頭上座,碼表比較小,指示燈跟表分開在龍頭上
  3. 前搖臂較細,軸心比較小,軸承比較容易磨損
  4. 125跟150的版本是白金點火,200是電子點火
  5. 舊型的齒輪箱
  6. 早期有些國家版本是沒有方向燈的
  7. 有預混及自混版本
  8. 1981年後生產的MK1開始有用到MK2的零件,比如粗心前叉













沒有方向燈的PX線條看起來是不是簡潔有力呢?






































這張就看得出來有方向燈跟沒方向燈兩個版本前面線條的差異

























沒方向燈的屁股線條很美啊!





















PX mk1的細節


PX mk2

阿多仔的MK2,可視為跟偉士伯台產PE(PX150E、P180D)同期,但當然還是不一樣啦。阿多仔的mk2指的是1984年之後到1998碟煞板(台灣通稱的PX98)之前的P。這段期間的P幾乎沒什麼變化,但跟mk1比起來1983年後的P有這些不同:
  1. 煞車鼓改良、避震阻尼及彈簧提升
  2. 比較粗的前叉心
  3. 鼻頭造型不同
  4. 齒輪箱改進
  5. 比較大的置物箱,蓋子也較大
  6. 全車系皆有方向燈
  7. 捨棄mk1龍頭,改成較大的表(此尺寸沿用至今)
  8. 某些國家(例如英國)全車系自混機油
  9. 肚子固定方式從老式側邊拉勾改成椅墊下方的拉勾
  10. 龍骨三角毯從老式的兩片關刀壓著橡皮墊改成一體成型的塑膠片。
  11. 比起無方向燈的肚子,後期肚子形狀些微寬一些。
  12. 取消龍頭電門鎖,跟龍頭鎖整合在一起。
目前想到/看到這些,一定還有些地方(後輪軸、十字等等),那些就先不細究了。

其中我最想講的,就是第七點大圓表:

你應該有看過這個上蓋,就算沒看車友裝過,如果你曾上X東網站逛的話也會看到,這張照片就是從該網站借來的。你或許像我一樣有聽過台灣車友稱它為「PX98的上蓋」。但這上蓋是1998年才出現的嗎?








眼熟嗎?這顆表。
你一定聽車友說過這是PX98的表。
事實上這是一台電發的1985 PX150原廠表。







這是改98的頭嗎?
錯。
這是一台1984年的PX200E。原來在我們台灣蛋表的時期,外國PX早已換成大圓表囉!










這是1998 PX,眾所周知PX98已(M09)經是碟煞,龍頭上座長的其實差不多,而且後照鏡還是像以往是從下面鎖一支「飛鏢」出來固定,而不是上蓋開兩孔插進去的。






這是PX 2000之後的頭,可以看到右邊多出一塊擋住總泵的殼,這樣從前方比較好看,而上蓋上也開了兩孔已變裝置後照鏡。而更後面的頭...似乎都是一樣的了。







有點離題了。為什麼我會在PX的頭上著墨這麼多呢?因為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碟煞的頭有兩種,也疑惑當台灣改圓表為蛋表時外國P的頭到底長怎樣。考究的結果是:就長的像上述的大圓表一樣。
至於其他mk1與mk2外觀上的不同,留待下一篇專探台灣P系列時再說囉。

PX Disc

VESPA在1998(代號M09)年有了大變革,除了第一次推出搭載四行程引擎的ET4之外,生產持續了二十年的PX也在這一年推出原廠碟煞的款式。
碟煞的PX跟過去的PX有著一些改變:
  1. 首先當然就是碟煞的套件。
  2. 椅子形狀變得比較圓潤,型式也從傳統的鐵骨加彈簧加海綿,變成塑膠骨加泡棉。
  3. 1999年後為了符合歐盟環保法規,PX125和PX150將排氣管變的環保,也加了二次廢氣回收的裝置。但馬力輸出變小。
  4. 2000年(代號M18)後大燈變成跟現行相同的透明大燈。

這就是PX 1998年式,可以看到所謂的「五星盤」代替原本的哈姆。








然而,因為環保法規的關係,PX在2007年吹起熄燈號,所以在2008~2010的VESPA生產線上是沒有PX的。

特別一提,在2007年PX吹熄燈號之前,piaggio為了紀念PX三十周年(1977~2007),推出了最後一批名為「PX 30 anni Ultima Serie」現量一千台的PX,每台上面都有銘牌編號。

PX 30 anni Ultima原廠配有小風鏡、後架、白邊胎。這個形象也成為後來PX愛好者改裝的目標之一。







幸運的是,PX的命運沒有就此結束,PX在2011年改良環保裝置(聽說馬力表現又下降?!)符合法規後,又重新上市,不過這次只有125跟150版本。


改良的椅墊,類mk1的鼻頭,新配色,於是PX又在scooter界風靡全球。

下一篇還是講P series,將對台灣偉士伯的P系列(px150e,etc.)和PX mk1也就是台灣早期的P(p150x,etc.)進行細部比對










Owner→User→connoisseur





Owner→User→connoisseur


vespa如同所有的機車一樣,都是為了實用目的而存在的。

在台灣,Vespa60年代是只有醫師、公務員才買得起的高級品,後來70年代成為嫁女兒的嫁妝,及大街小巷都看得到的主流交通工具。到八零年代日本速克達興起,偉士牌逐漸被市場淘汰,民眾大量報廢偉士牌機車而轉向塑膠車(非鐵殼速可達)的懷抱。至90年代慢慢有人將老偉士牌當成非實用性交通工具收藏及研究。21世紀後至現在,「玩偉士牌」已經成為顯學。

從「有偉士牌」到「騎偉士牌」,到現在「玩偉士牌」,偉士牌的世界並不複雜,那要從哪裡開始?






Piaggio公司


Piaggio公司歷史悠久,成立於1884年。就像BMW本來是做飛機的一樣,Piaggio公司在成為速克達大廠之前也是從事飛行產業,甚至在更早還做過鐵路車廂一類的。

有關VEPSA及piaggio公司的歷史網路上資料眾多,我就不在一一覆述,可以參考以下資料。


車友頌ㄟ在「Vespa Sth. Someting 」中對vespa歷史的敘述

wiki中對偉士牌的敘述




台灣的偉士牌

「偉士牌」是「Vespa」的音譯(Vespa義大利文指黃蜂),而「偉士伯」則是將「偉士牌」引進台灣、以及在台組裝的公司。根據資料顯示,偉士伯公司前身「王福記貿易公司」自1958年從義大利引進VESPA,並於1965年公司成立後除了進口整車外,更在台組裝VESPA機車,甚至到達85%的自製率。1997年偉士伯覆與Piaggio簽約,將新一世代免打檔的VESPA ET4(大中華地區因諧音關係改名作ET8)在台生產,開創了另一個VESPA滿街跑的景象。直至2003~2004年,ET8在台停產,偉士伯生產偉士牌就這樣走進歷史。

2011年四月,香港商太古集團在台灣代理了新型VESPA機車,在太古代理進口之前,雖然也有部分貿易商進口,但卻因為少量進口售價頗高,在太古代理後VESPA新車才又在台灣街頭出現。

Large frame & small frame

看完這些「不一定要知道的事情」後,「偉士牌」這麼多款,我們該從哪裡開始呢?
先撇開排氣量。每台都年紀不輕的偉士牌,早年可能因為車台損壞而換了不同種的車台,到後來也可能因為喜歡某車型的外觀而將引擎改成某車台的,所以光看車台外觀無法百分之百預測引擎種類,反之亦然。
Vespa的車台不同於Lambretta,Vespa車台都是一體成形的。
可粗略以外觀分成大車和小車(國外稱之Large frame & small frame)。
最明顯的特徵是:偉士牌引擎偏右,大車的右邊肚子(side panel)是可以拆下以維修的,而小車的右邊通常是以「邊蓋」( panel door)呈現。






















這是屬於Large frame的Rlly 180,可以清楚看到兩邊肚子跟車台間有黑色膠條。























這是屬於small frame的90,可以看到兩邊肚子跟車台是連在一起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台灣就可知有比雅久飛豹100、飛豹125是small frame,然而兩邊肚子卻可以拆下。

這就是飛豹125











作為入門,大車or小車?

最常見的大車(big frame)就是PX、PE等P series(P系列實在太多分支,我覺得這麼稱呼剛剛好),年代往前有SV(sprint veloce)、S (sprint)等,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入門車。想一次到老一點的可選super(VBC)、鴨母(VBA、VBB);更老一點的VNB、VB1等也都是經典車,特別一點的可以找GT、GTR;經典跑車GS150、GS160、180SS、rally200更可以一次到位永不後悔。

最常見的小車就是90了,其中又分扇表、圓表、叩頭;喜歡小車不在意馬力又要有收藏價值的可以找50(前輩阿布拉那台除外,那台真會跑);要小車好看又會跑就找primavera或ET3;現代一點就找好騎又便宜的PK(不過這兩年經過有心人炒作玩家巧手,也變得沒這麼便宜了)吧。
一般有小車都不會跑的觀念,其實原則上是的,不過經過升級或改裝,小車也是可以嚇嚇叫的。


這樣乎哩拉雜看下來似乎每台車都是好選擇,沒錯,我就是覺得每台車都是好選擇。我認為,對於玩車,擁有的車種年紀和等級可不是玩車玩得好不好的標準,態度才是玩車玩得好不好的標準。咳,這個話題到這邊就好,要砲人我改天寫一邊專門砲(笑)。


小車小巧可愛,大車肚子大大也好看,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每個人的選擇都不進相同(就像每個人喜歡的妹也可能不同型嘛)。

像我個人對車子有兩個標準:
1、好看(這東西很主觀,無所謂對錯)(我指的是車子本身,至於外觀配件...就有公共價值觀了)
2、性能(包含引擎表現、操控性等等)
3、維修保養方便性
按照我這套邏輯,不好看的車子再會跑我也不喜歡(不然我騎現代車就好啦)、好看又會跑的車修起來卻求助無門或被一家車行綁死的車我會退避三舍(lambretta在台北就是這樣)... ...
這只是我個人的邏輯,一定有人反對,這只是參考。
或許滿足這些所有需求的車並不多,不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我覺得怎麼轉比較好留待後續分享。

每台VESPA老車,都見證了鐵殼速克達曾經不便宜的年代,甚至可比房子貴、還可以當嫁妝,也經歷了鐵殼速克達大量被淘汰報廢,現在再流到新車主手哩,重新一次的被呵護。
車子不會講話,我也很難矯情,但老車能留到現在,每一台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們沒辦法決定它的過去,但我們確實掌握了它的現在和未來。

下一篇是全世界產量最多,也是生產時間最長,也是性能最好,也是最多人的入門車系介紹,沒錯,就是P series。